理论学习

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立德树人教育风尚

作者:审核:编辑:复核:来源:主站站点 日期:2018-06-26浏览:

——在学校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樊兆杰

2018年06月26日

同志们: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根”是什么?“源”是什么?是文化,是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当前,全国上下大兴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风。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一派生机盎然。

今天,踏着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脉搏,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这是我校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实施文化强校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此,我向研究会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

早在30年前,有一位外国学者曾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0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以孔子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包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与根魂所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

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就在前几天刚刚召开的青岛上合组织峰会上,他又强调“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南。2013年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对传统文化作了精辟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我想这也是我们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的意义之所在。

高校是思想文化最活跃的地方,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任。“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之一。我们作为高职院校,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会,重视和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提升学校人文精神、提高育人质量的内在要求和时代担当。研究会的宗旨在于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研究挖潜传统文化精神动力,用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立德树人教育风尚,陶冶人的情怀、培育人的道德、浸润人的心灵,把学校打造成教书育人的道德制高点、精神制高点、文化制高点。

教师是深入研究、宣传、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并特别强调“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今年是我校建校60周年,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形成了“双元制”办学特色,凝成了“崇德尚能,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初步构建起“德能”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建立了包括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内容的“3平台+3模块”教学模式,建设了一支学历层次高、教育理念先进、研究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养师资队伍。这些为研究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特别是广大教师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小成绩。研究会将致力于为教师搭建更高的平台,相信大家会更上一层楼,加快研究成果深化和转化,推动研究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今天的成立大会开得很好,下一步关键要把工作落实做细。研究会下设7个研究室,呈报了37个研究课题,涉及文学艺术、价值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教育教学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需要下大气力深入研究。

搞好传统文化研究,首先要学懂悟透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这是研究者的基本功。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和精髓。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对待老祖宗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搞好传统文化研究,要做到与时俱进,这决定着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过,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涵义。具体说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所以有人说“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才能活色生香”,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搞好传统文化研究,要做“活”结合文章,这是做细做实研究工作的着力点。要立足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州地域文化结合,如运河文化、董子文化等;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还要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园文化、专业课程等相结合。

做好传统文化研究,要用成果检验成效,这是我们衡量研究会工作的现实标准。要通过策划研究项目,出版特色校本教材,形成务实、高雅的学术文化氛围,整合骨干研究力量,力争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检验工作成效。

做好传统文化研究,还要走“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研究之路,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提高研究水平,注重研究效益,放大研究效能。要让研究会成为推动文化强校、提升学校实力的助推器。

同志们,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国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新时代“中国梦”,文化内蕴丰富,连接了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文化的弘扬和繁荣,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高校更是责无旁贷。希望我校传统文化研究会做大做强,尽快发挥应有作用。希望全体会员认真遵守研究会章程,严格履行权利和义务,精心研究,勇于创新,出成果、见实效,以“君子之风、圣人气象”言传身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重任,在我校建设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全国知名高职院校的进程中书写精彩华章!

谢谢!

【摄影、编辑:张福东】